侗韵交融绽华彩,非遗传承绘新篇贵州大
学哲学学院“黔行侗心队”肇兴侗寨实践活动
青峰叠翠,鼓楼巍峨,一曲侗族大歌穿越千年时光,唱响文化交融的壮美乐章。2025年2月,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黔”行“侗”心实践队奔赴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开启为期3天的寒假社会实践。通过发放200余份问卷、访谈30余位非遗传承人,以“文化三交”为脉络,深入挖掘侗寨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密码,探寻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实践队紧扣《“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精神,聚焦侗族服饰、建筑、饮食、交通、习俗五大维度,通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展开了一场“寻根”与“创新”并行的文化探索。
实践团队成员在肇兴侗寨入口合影
理论宣讲: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为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本团队立足肇兴侗寨特色,针对村委会成员、老年群体及青少年儿童三类重点人群,开展“侗寨文化振兴”主题宣讲活动。活动以侗族建筑技艺、服饰纹样、节庆习俗等文化载体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侗族文化与中原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交往、交流、交融脉络,生动诠释“三交”战略对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深远意义。
团队成员在鼓楼下对当地居民进行宣讲
志愿服务:践行社会责任,传递温暖
随着外出务工潮的持续,肇兴侗寨留守老人数量逐年攀升,面临着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的双重困境。为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文化振兴与艺术乡建的号召,我队以“文化交融,爱心传递”为主题,在仁义礼智信鼓楼开展特色志愿行动。活动以“政策宣讲+暖心服务”双线推进。在雕梁画栋的鼓楼里,青年志愿者与银发老人围坐长凳,通过侗族大歌传唱、手工艺教学等特色互动,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团队成员进行志愿服务
专访会:共话文化“IP”打造与民族文化振兴
在肇兴侗寨鼓楼的文化振兴专访会上,侗歌非遗传承人吴宇祥、寨老陆家兴与鼓楼文化守护者陆绣花同实践队员分别展开深度对话。三方聚焦侗寨文化IP打造与振兴路径,通过梳理侗寨六百年的风雨桥故事、多声部大歌源流等文化基因,解码侗族建筑符号与中原文化"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密码。
团队成员进行访谈
实地探访:多维视角探寻文化“三交”
团队成员分为“衣、食、筑、行、文化”五个小组,从不同维度深入探索侗寨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衣小组对当地的织染、扎染、侗绣传承人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了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食小组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和饭店主厨,深入挖掘了肇兴侗寨特色菜品背后的文化渊源,分析了中原文化交流对侗族烹饪技艺、食材选用的影响。筑小组聚焦侗寨的传统建筑,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和实地测绘,全面探究了木楼建筑、花楼、风雨桥等建筑的布局、榫卯结构、装饰艺术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特别是鼓楼以“仁义礼智信”命名的文化价值。行小组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影像记录,深入了解了古代交通方式对侗寨与中原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以及现代交通发展对两地深度交融的影响。文化小组深入侗寨的日常活动场所,如村落鼓楼、寺庙宗祠、篝火表演场等,亲身参与了当地特色节日庆典,深入了解了侗族文化的内涵。
信团鼓楼下的鼓楼习歌
团队成员向居民了解当地“棋”文化
离寨前夕,实践队员与村民共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歌声回荡山谷:“千条溪水归大江,各族文化共芬芳。”侗寨告诉我们,文化振兴不是固守传统,而是让文明在交融中生生不息。这场青春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不仅为肇兴侗寨注入新活力,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乡村振兴路径。未来,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让非遗“活”起来、文化“走”出去、乡村“兴”起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写高校担当。
肇兴侗寨篝火晚会
图文:贵州大学哲学学院
“黔”行“侗”心队
一审:晏梦勋
二审:郭晓林
三审: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