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孟宪清到我校讲座

所在栏目:学院动态作者: 发布者: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发布时间:2017-04-26浏览次数:1979

424日晚上19点,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2017年文科讲坛第18”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研究》编辑、统编孟宪清先生主讲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看马克思哲学的二重性”。讲座由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方英敏教授主持。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大学阳明学院及其他学院近百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方英敏老师首先对孟先生的到来表示荣幸和感谢,其次介绍了孟先生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和此次讲座的主题。讲座开始后,孟先生首先指出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是他深厚的终极关怀和彻底的反思批判性,由于自身时代的限制它也带有强烈的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色彩。这两个方面在马克思那里并非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持的关系; 然而这正是马克思哲学的时代局限性之所在,也构成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推陈出新工作的出发点。只有透彻了解这种二重性,我们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并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转化。

随着讲座的深入,孟先生从现代社会中科学与哲学的基本区别与联系和马克思哲学的二重性的主要表现为我们进一步阐释了要想搞清楚现代社会中科学与哲学的基本区别与联系,首先,必须搞清楚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含义。在西方传统思想中,科学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近代以前,甚至在 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如康德那里,科学是与经验相对应的,是指体系化的反映事物本质的理论; 相反,经验则是一种表面的散乱的感觉的东西。而哲学被看作“科学之王”,也就是说科学包含着哲学,哲学是比一般科学更基础和高级的东西。

在互动环节中,孟先生鼓励在场的同学们相互交流,不仅单向向主讲人提问,还鼓励现场各位同学之间开展讨论。与会老师,同学们与孟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和交流,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哲学论文写作问题等。现场师生参与讨论,气氛热烈,互动效果很好。最后,讲座在一片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文字:王佳曦

                                                                                                             图片:洪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