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 州 大 学 哲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院
工 作 简 报
第2020第22期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政办公室 2020年10月24日
中山大学陈立胜教授莅临贵州大学主讲文科讲坛
2020年10月23日下午,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文化书院、阳明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2020年第10期(总第641期)文科讲坛在中国文化书院勉学堂开讲。
本次讲坛的主题为“‘工夫’的出场与理学修身之道的转进”,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主讲,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连顺教授主持,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龚晓康教授评议。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全体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坛。
讲座开始前,张连顺教授对陈立胜教授莅临贵州大学讲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全面介绍了陈立胜教授的具体研究方向、学术荣誉和学术成就。
在讲座中,陈教授围绕主题,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讲解:一是先秦儒学修身的路径与目标;二是“工夫”的出场:儒家修身之道的转折;三是“工夫”退场之后的发展。
在先秦儒学修身的路径与目标方面,首先,陈教授认为孔子的“修己以敬”是儒家修身起源的标志,其次主要从两大方面来讨论“修己以敬”:一是“敬”的态度,包括对待世界、对待他者、对待自己,而“修己以敬”中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关注,由此形成了儒家“反身修德”——自反的人生态度;二是“修身”,其焦点是“君子之道”,重点是对德性和德行的培育,其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孟子的:践行——养气——尽心,一种是荀子的:美身——治气——养心。陈教授认为这两种修身路径有着相同的结构。
关于“工夫”的出场,陈教授认为这意味着儒家修身学的重大转进。首先,陈教授分别对“工夫”与“功夫”这两个词的来源、含义、使用和发展进行了分析说明,认为这两个词并无本质性的区别。其次,对于“工夫”,陈教授认为这一词有着很深的佛教渊源——禅宗的“工夫”进入到理学的文献,使得理学的“修身”不同于先秦儒学的“修身”。最后,陈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谈论其中的不同:一是修身焦点的转移,陈教授举了慎独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认为人们修身不再只是关注行为,而是更加重视人的内心的意念。二是修身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重大拓展和深化,陈教授以“梦”成为“工夫”的对象和“生死一念”成为“修炼”的对象来进行例证。三是修身技术的多元化,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静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自我书写;3、自画像。四是修身目标的改变,在宋明,成圣成了读书人的普遍追求,工夫模式是复起初。
最后,陈教授认为,如今,“工夫”一词已经完全和“修身”脱离了关系,“修身”没有了本体论的意义,更多的意味着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和人生的修养。
交流提问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结合讲座内容提出以下四个问题请教陈教授:“工夫”与“功夫”的区别?在西方哲学中能否找到与修身内涵相同的概念?新民和亲民的区别?为什么儒家修身的目的是君子而不是圣人?对此,陈教授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解答。
接着,龚晓康教授对本次讲坛进行评议。龚晓康教授认为陈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观点深刻,看待问题的视角给予了我们以深刻的启发。讲座最后,张连顺教授再次感谢陈教授莅临本次讲坛。
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文化书院门口合影留恋。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张仁秀
图:冯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