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罗传芳研究员莅临贵州大学主讲文科讲坛

所在栏目:学院动态作者: 发布者:哲学学院发布时间:2020-11-30浏览次数:515

贵 州 大 学 哲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院

工    作    简    

202037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政办公室      20201126

中国社会科学院罗传芳研究员莅临贵州大学

主讲文科讲坛

 

20201126日晚,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贵州大学2020年第三十八期文科讲坛在东校区人文楼308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坛的主题为“哲学与国学之别及其会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研究》资深编审罗传芳教授主讲,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连顺教授主持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龚晓康、罗绂文、邓国元、邓国坤及学院部分本硕博学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张连顺教授代表我院师生罗传芳教授莅临贵州大学讲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介绍了罗传芳教授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成就

在讲座中,教授围绕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是哲学起源与基本精神;二是国学概念出现的历史背景与中西之争;三是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来由及其出路

罗传芳教授认为哲学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起源于古希腊。对哲学的一个基本的定义就是它是用形而上学的方式来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在划分学科时将这种讲理念性根本性问题并超越其他科学的部分编排在物理学之后,因此得名“物理学之后”。传入中国后,学界冠之以形而上学之名以区别于其他的具体科学。后来日本学者西周确定使用“哲学”一词来指代这门学科,并在学界形成定论。至于哲学为什么是在古希腊诞生,罗教授认为这和希腊半岛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希腊的海洋文明,让一批希腊人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加之政治上实行城邦制,他们会对城邦的发展,命运和生存的状态进行思考,从而锻炼出了一种开放的思维。哲学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了。而关于哲学的基本精神,罗教授认为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爱智和求真。哲学即爱智慧之学,人人都是爱智者和求知者,但因为哲学的求真我们又会认识到人的认知能力,包括人本身都是有限的,所以尽管我们爱智求知,但我们永远不会成为有智者。从这一点上看哲学的精神也即是“理性”,但罗教授也告诫我们,人拥有理性,但也要防止理性的僭越。哲学最深刻的本质是自由和真理,我们要学会用逻辑学的方法去追寻自由和真理。

关于国学概念出现的历史背景与中西之争,罗教授首先明确了一点即国学是古已有之的,可以说它就是一个国家的传统学问。但在我国,国学概念却是在近代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才从日本传入的。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中国的国学是大国学,是个笼统的概念。罗教授认为,我们现在对国学概念的使用,其实更多在意的是它与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我们的价值思维方式相联系的这样一套价值系统,而不太注重在知识论上对国学进行详细的分类。国学不是简单的分类问题,其是有对待物的。即是说国学是对待出现的。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国学,这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出现的。而关于国学的中西之争问题,罗教授认为我们今天中国的学术可以称之为新国学,但我们必须转型以和世界对话与交流。

最后,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来由及其出路问题。罗教授认为认识这个问题就牵扯到如何看待和定位中国哲学,这又可以从两方面来讲。即外部怎么看中国哲学?我们自己又怎么看中国哲学?学界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谈论从外部看是受到了黑格尔和德里达的挑战,从内部看则来自金岳霖。罗教授在此点出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指在哲学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以来,我们按照西方哲学的框架和话语体系所讲的中国哲学,到底还是不是哲学?或者说还是不是中国哲学?罗教授认为中国哲学具有哲学性是不可怀疑的。合法性其实是借用了伽达默尔的概念,合法性其实应解为合理性,真正讨论的关注点应是其问题意识。现在我们要考虑的应是中国哲学以西释中的方式在今天来说够不够、是不是不能满足于以西释中的方式、我们是不是还有新的突破这样的问题。这样看中国哲学自然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对自己要有反思,不能简单的进行肯定或者否定。所以中国哲学的转型仍要立足于原有的现实与基础,重温哲学的本质,即用理性精神、逻辑方法,用形而上学的方式认识世界。要抛开国家和民族的区别,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哲学本身来讲。

  

    交流提问环节,罗教授就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中西所说之智的区别与会通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张连顺教授在点评本次讲座时指出,罗教授不仅把哲学讲清楚了,而且还把哲学讲美了这体现了罗教授深厚的哲学功底与素养。

主讲嘉宾简介

 罗传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哲学研究》资深编辑。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东方哲学的编辑和研究,关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问题与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型。多次赴欧洲进行学术访问,考察东西方文化和学术交流史。主要论著有:《现代化进程中东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流》《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新加坡的选择:现代民主的西方模式,还是传统儒家的东亚模式?》《道德的现代视域与“五常”新解》《面向世界与未来: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现实要求》《老子哲学的生存论特征及与儒家的分判》《反思与批判: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理论特征》《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马克思传》等。

 

 文:吴化文

                                                             图:潘世莲

 审校:张连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