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十讲):无用之用——海德格尔对《庄子》的接受与重启

所在栏目:首页新闻推荐【带图】作者: 发布者:哲学学院发布时间:2021-11-15浏览次数:935

贵 州 大 学 哲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院

工     作     简     

2021年第105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政办公室      20211114

   

“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讲)

无用之用——海德格尔对《庄子》的接受与重启


20211114日上午,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的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857场)暨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十讲)在贵州大学人文楼308会议室成功开讲

本次讲座由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柯教授主讲,主题为:无用之用——海德格尔对《庄子》的接受与重启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郭晓林副教授主持讲座。

张柯教授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对主题的论证讲解:一是海德格尔对东亚思想的基本立场;二是海德格尔“庄子阐释”概览;三是以“无用之用”思想为主线详述海德格尔对《庄子》的接受与重启

首先在海德格尔对东亚思想的基本立场部分的讲解张柯教授引用了海德格尔作于1954年的一篇“黑皮笔记”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海德格尔对东亚思想的基本立场——没有单纯的接受,真正的接受必然同时显现为重启式的争辩,而且需要返回到本己思想的源头才能为东西方思想的相遇做好准备。张柯教授强调海德格尔是从本己思想的渊源而来,在东西方不同的“开端性思想”的深刻共振中看到了重取东方思想用以激发本己思想的一种可能性。我们要在差异当中达成真正的统一不要摒弃自身的差异为前提下的共振和融合才是有意义的

其后,张柯教授从海德格尔晚年的思想出发向我们阐述他的重要思想之一——“历史性切近”张柯教授指出,“历史性切近”是海德格尔一以贯之的思想原则,它一种开端性思想执行从存在者存在的返回开端性思想无关乎东西之别,也无关乎古今之别,它们处在历史性的切近中。

在第二部分海德格尔“庄子阐释”概览讲解张柯教授主要从海德格尔对《庄子》研究的脉络出发向我们展示了他对《庄子》无用之用的看法和观点的变化张柯教授认为,海德格尔其实早在他大学时期就已经接触到了《庄子》文本而这种对《庄子》的阅读和思考的迹象,首次浮出水面应是在1930年他在不莱梅做的一次演讲上海德格尔在此演讲引用了《庄子》“去蔽就是遮蔽”之意。

而后张柯教授向我们举例说明了他对《庄子》无用之用寓言文本的真正理解,以及从中看到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可能性和远大前景

第三部分——以“无用之用”思想为主线详述海德格尔对《庄子》的接受与重启张柯教授从海德格尔接受无用之用 思想的前期阶段:Not之思和“海德格尔接受‘无用之用思想的后期阶段:Brauch之思两部分来进行讲解

在“无用之用” 思想的前期阶段:Not之思中,海德格尔认为: “Not”有“贫困、困苦、缺乏、困境、急迫、必要” 等多种含义。他将其提升为思想核心概念,在著述中大量使用,由此展开了关于“Not”的二重性思考张柯教授认为通过海德格尔认识到卫礼贤对《庄子》的“无用之用”的不准确但又并非完全偏失的翻译即“不必要之必要性”,他意识到“Not”的译法虽然能够表明大意,但还不准确,更谁确的乃是“Brauch”。因此海德格尔思想发生了从“必要(Not)之思”到“用 (Brauch)之思”的转变。海德格尔的“用” (Brauch)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存在者与存在之分承,即存在论差异思想的深化;二是存在之支配性,即存在与人之关联/存在之天命思想的深化。

对此张柯教授总结道:海德格尔在1946年《阿那克西曼德箴言》 中首次呈现的“用”之思想,的确受到了《庄子·外物》“无用之用”寓言的启示和激励,若我们忽视甚至否认这一点,都是背离实情的但另一方面,海德格尔“用”之思想的兴起,也绝不可被视为海德格尔对《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简单复制和移植,而应被看作海德格尔从本己渊源而来在 “历史性切近”中对异域开端性思想的重取与转释

提问环节听众就如何读哲学文本,如何从文本中发现问题,如何实现存在者到存在这一返归的路线等问题向张柯教授请教


文字:贾珣慧紫

图片:梁文巧

编辑:吴化文

审校:郭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