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 州 大 学 哲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院
工 作 简 报
2022年第5期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政办公室 2022年3月14日
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主讲贵州大学文科讲坛:《庄子—应帝王》与原初秩序经验
为落实学校文科振兴工作,进一步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2022年3月14日上午,贵州大学2022年第8期(总第777期)文科讲坛在人文楼308会议室开讲。讲座由贵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承办。本次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主讲,题目为:《庄子——应帝王》与原初秩序经验。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龚晓康教授主持讲座,我院师生踊跃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龚晓康教授向在场师生简要介绍了陈赟教授的学术情况。讲座分享时,陈赟教授从“道术将为天下裂”与帝王政教的终结、“有虞氏”与帝道之批判、“泰氏”与原初秩序经验这三部分展开。
首先,陈赟教授以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及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概念为引论说了上古三代文明。陈赟教授指出,三代以上治出于一,政教统一于帝王;三代以下,治出于二,王掌世俗权力,圣人为精神领袖。文明的担纲者从帝王之统转移到圣人之上,此即神、明、圣、王之分化,亦是治教两统的分化。
接着通过对三代及以前的帝王政教秩序进行的论述,陈赟教授展开了对庄子政治哲学的介绍。庄子时代,礼崩乐坏,人们开始反思礼仪法度之问题,庄子认为礼义法度须应时而变。陈赟教授以庄子《天运》一文中“猿狙(猴子)衣周服”的寓言为例详细阐述了庄子这一思想。在《应帝王》最后一节中,陈赟教授指出“混沌”寓言寓意着帝王政教的终结。古帝王如尧舜以德为根本,周朝则以礼为根本。倏与忽谋报浑沌的行为逻辑是“礼尚往来”之“礼”,浑沌善待倏与忽而不求谋报则象征“德”,浑沌死代表着礼对德的“谋杀”,也代表着古帝王不再存在。此后君主最高只能成为明王,而不能成为神王。
随后,陈赟教授又以《应帝王》开篇“有虞氏”与“泰氏”之比对帝道进行了批判。有虞氏即舜。有虞氏象征着忧虞天下,对外心系天下,对己夕惕若厉,其与“其卧徐徐,其觉于于”的泰氏形成鲜明对比。有虞氏“藏仁以要人”,“要人”即聚合、笼络人心,“以”字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其目的在于“得人”,即得人心。藏仁得人是用人的道德特异性界定人,即以人禽之变为前提,但这种做法压抑了人,且只能做到乱而后治,如秃而施髢,病而求医,即先乱而后治平,止乱为治并未触及根本。在人与非人的对待关系中,人亦是作为一种物而被规划了,人与非人的区隔转入人的内部,人被分为人与非人两个部分,最终是非人与人的对峙。
最后,陈赟教授论述了“泰氏”原初经验秩序。他指出,有虞氏以人为出发点,最终得到的只是片面的、支离的、与“非人”相对的“人”。泰氏从人与物共同的本原出发,到达人那里,即归根复命,最终保留了人之本性,没有落到物那里,结果与有虞氏迥异。陈赟教授又详细论述了原初经验秩序与原初宇宙秩序。他认为,可以将泰氏视为原初秩序经验的象征,人与万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人与宇宙彼此相生,相互嵌合。讲座尾声,陈赟教授还阐述了关于帝王秩序终结之后的秩序重建问题。
陈赟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观点深刻,在视野上不局限于中国哲学,对西方哲学及当代哲学知识更是如数家珍,获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讲座结束后,陈赟教授与老师们在一楼大厅合影留念。
文字:章 坤
图片:吴庆花
编辑:吴化文
审校:龚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