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伦理——视觉行为背后的文化解读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六十讲)暨“书路清源”系列讲座第25讲成功开讲

所在栏目:首页新闻推荐【带图】作者: 发布者:哲学学院发布时间:2024-05-29浏览次数:147

贵  州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工 作 简 报

2024年第48

哲学学院党政办公室             2024527

艺术与伦理——视觉行为背后的文化解读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六十讲)暨“书路清源”系列讲座第25讲成功开讲

2024524日晚,由贵州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六十讲)暨“书路清源”系列讲座第25讲在贵州大学人文楼217成功举办。韩国岭南大学美术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晓天应邀主讲,题目为《艺术与伦理——视觉行为背后的文化解读》。讲座由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宋君修主持。

张晓天博士认为,为了能够真正理解(过去的)艺术,我们必须了解蕴含在那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社会伦理观、价值观等等。从拉斯科洞穴壁画《马》到古希腊雕像,从古典主义油画到印象派、后印象派,从野兽派到当代艺术,张晓天博士通过对宏伟壮丽的美术史进行概括与审思,向我们呈现了艺术史发展的关键概念,即艺术史的发展不仅出于技法的纯熟与完善,更在于观念上的变革。整个艺术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因而,我们能够通过艺术作品去重新审视伦理,审视生命,审视人与自然、历史以及文化的关系。

张晓天博士对油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凡·艾克,1434年)、《夜巡》(伦勃朗,1642年)、《扮演圣保罗的自画像》(伦勃朗,1661年)、《蒙娜丽莎》(达·芬奇,1503-1517年),壁画《最后的晚餐》(达·芬奇,1494-1498年),雕像《大卫》(米开朗基罗,1501-1504年),实验艺术《泉》(杜尚,1917年),行为艺术《节奏0》(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74年)等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与伦理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认为好的艺术不仅要在继承中创新,而且还应跨越特定学科的宽度与深度。就艺术与社会伦理之间富有张力的关系而言,张晓天博士持以下观点:首先,艺术受当下伦理道德的制约;其次,社会伦理与价值观也在不断地改变;再者,人是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制约;最后,艺术能够激发人们对伦理道德的思考。

在讲座过程中,张晓天博士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心路历程,并就“什么是艺术”“社会规则与艺术追求”“什么是好的艺术”“摄影与绘画哪一个更真实”等问题同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讲座最后,宋君修副教授作总结发言并再次对张晓天博士应邀主讲表示由衷感谢。

文字:彭恩兴

图片:汪思含

一审:唐露露

二审:晏梦勋

三审:周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