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哲学”:从西周(1829-1897)到严复(1854-1921)》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八十讲成功开讲

所在栏目:新闻动态作者: 发布者:聂陈睿发布时间:2024-12-10浏览次数:10


《哲学与“哲学”从西周(1829-1897)到严复(1854-1921)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八十讲成功开讲

2024126上午,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八十讲在东校区人文楼217成功开讲。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沈国威应邀主讲,主题为《哲学与“哲学”从西周(1829-1897)到严(1854-1921)》。讲座由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龚晓康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沈教授讲解了日本明治初期学者西周的为学经历,他自幼学习汉文,后留学荷兰。在接触到西方哲学后,他意识到这一学问与东方的儒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了避免混淆,西周决定创造一个新的汉语词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以区别于传统的“理学”。这一创新不仅为日本学术界带来了新的气象,也深深影响了东亚学界对西方哲学的理解和接受。

讲座中,沈教授详细阐述了西周翻译“哲学”一词的背景。他提到,西周在翻译过程中,虽然注意到西方哲学与东亚儒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但最初并未完全理解这种差异的本质。然而,他敏锐地意识到,为了准确传达西方哲学的精髓,必须创造一个与儒学相区别的全新词汇。于是,“哲学”一词应运而生,并逐渐在东亚学界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沈教授还探讨了严复在翻译西方学术著作时,是否受到了西周翻译“哲学”一词的影响。严复作为清末民初的杰出翻译家和思想家,在翻译《天演论》等西方学术著作时,大量使用了诸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颖词汇,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并未直接提及西周,但沈教授指出,严复在翻译西方哲学著作时,很可能受到了西周翻译“哲学”一词的启发和影响。

同学们纷纷提问,就讲座中涉及的西周和哲学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针对同学们的提问,教授给予了耐心深入的解答。


姜美宇

一审龚晓康

二审郭晓林

三审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