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书哲驿·锦木年华队前往锦屏开展木本农业调研
“木本农业”是指以木本植物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区别于传统的草本作物种植,强调利用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实现可持续的农业产出。这一概念在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中都具有重要潜力。多年来,锦屏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因地制宜,选准选优特色优势产业,统筹盘活各类资源,不断促进龙头企业收入、村民收益“双提升”。2025年7月14日-17日,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锦书哲驿·锦木年华暑期社会实践队5名队员围绕锦屏特色木本农业,针对杉木、山核桃、石斛、蓝莓展开了实践调研。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前往锦屏县林业局。林业改革与产业发展中心龙鑫主任介绍到:“脱贫攻坚”时期,锦屏县把“砍树经济”升级为“看树经济”,在122万亩杉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引入美国山核桃、浙江山核桃、石斛、蓝莓等高附加值经济树种,实现人均林业收入年均增长超10%。
在林业局,实践队深入了解了锦屏县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创新举措,尤其是如何通过科技支撑与政策引导,将传统林业与现代木本农业有机融合。龙鑫主任提到,近年来,锦屏县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推广“林+药”“林+果”等复合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显著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队员们对这种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模式表示高度认可。
7月15日下午,林业局综合服务股杨武其股长带领实践队实地参观铜鼓山核桃基地、铁枫堂石斛种植基地、敦寨镇龙池多彩田园的蓝莓基地、锦屏著名的山核桃品牌“谭小黑”核桃加工厂以及贵州天丰木业杉木加工厂。
在参观铜鼓山核桃基地时,杨武其股长介绍道:“近年来,锦屏县依托当地气候和水土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山核桃产业,构建了集种苗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产品加工与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积极引进美国山核桃、浙江山核桃等优质高效品种。”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锦屏山核桃林面积已达3.9万亩,年产量达400吨,产值达1200万元。山核桃产业从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到山核桃加工,每年平均为农村提供900余人次的就业机会,年均发放劳务工资达350万元,带动538户农户脱贫致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铁枫堂石斛种植基地,实践队了解到石斛的种植不仅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还为当地农户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杨武其股长提到,石斛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锦屏县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优化了石斛的种植技术,使其适应本地环境,同时确保了产品的高品质。
在敦寨镇龙池多彩田园的蓝莓基地,队员们被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模式所吸引。蓝莓种植采用了滴灌技术和有机肥料,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证了果实的绿色健康。杨武其股长补充道,蓝莓产业已成为锦屏县农旅融合的重要抓手,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体验,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后,实践队来到“谭小黑”核桃加工厂,深入了解山核桃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流程。创始人谭小黑的妻子介绍到“目前公司有野生山核桃基地5000亩,年产量300吨。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1500亩,小核桃种植基地2000亩。共有386公顷获得有机认证。我们品牌的山核桃加工要经过晒核桃、煮核桃、敲壳、剥壳、选肉、煮核桃仁、预烘、炒、烘烤、摊晾10道工序,最后制成原味、奶油味等多种口味的核桃仁。在走到车间时,车间负责人说到:“我们所有工序都由自己的工人完成,我们以安全和卫生为责任,以服务顾客的味蕾为宗旨。制作过程透明公开,没有添加色素防腐剂以及香精等等化学添加剂,仅用少量的白砂糖和食用盐简单的炒制,我们只做健康卫生的食品,让顾客选的安心,吃的放心。”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注意到,“谭小黑”工坊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加工基地,更是一个文化传播平台。工坊内设有展示区,向游客介绍山核桃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的全过程,同时还展示了锦屏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这种“产业+文化”的模式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杨武其表示,品牌化的运作模式让锦屏山核桃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产品远销省内外,深受消费者喜爱。实践队也在此领悟到了品牌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品质优先,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
最后,实践队参观了贵州天丰木业杉木加工厂,亲眼见证了传统木材加工如何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杨武其强调,锦屏县正致力于推动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7月16日,实践队抵达了锦屏“文书楼”,档案馆工作人员杨秀珍表示:“文书与杉木,字面上看,怎么都联系不到一起,可是在锦屏两者实现了共生。”
“锦屏文书”是指以贵州省锦屏县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区侗族、苗族人民长期从事以农林生产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关系历史面貌的原始记录。以前通称“锦屏林业契约”,其征集的范围仅以反映林业生产方面的契约文书为主要内容。
在参观“文书特藏馆”并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后,实践队队员深刻领悟到,杉木成就了文书体系,文书也成就了杉木。庞大的木材贸易催生了契约文书这一管理工具,通过规范交易,推动了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直至如今,锦屏仍保存着数万份林业契约。2018年7月,时任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谌贻琴同志在第十三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介绍锦屏文书时提到:“在锦屏文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以诚信为本的东方契约精神。”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锦屏杉木与文书之间的神奇联系,在档案馆工作人员杨秀珍的推荐下,7月17日,实践队来到了距锦屏县城40公里以外的文斗苗寨。
步入锦屏县河口乡文斗苗寨,犹如走进一个深邃的历史现场,脚下与青石板街的每次踏响,仿佛都在诉说着村寨的久远过往。在文斗村上寨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在寨左边、带有“皇木”字样斧印的杉木,右边则是刻有林木管理、规范村寨管理、抵御外敌入侵等内容的古碑。
据文斗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锦屏县自古便盛产杉等优质木材,是我国著名的“杉木之乡”。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极为适宜杉木生长,杉木种植面积达122.69万亩。锦屏杉木品质上佳,树干通直、纹理细腻、含香耐腐,明清时期曾作为“皇木”进贡朝廷,用于修建故宫。包括文斗等地在内的优质杉木被挑选出来,“皇木”运往皇宫建造宫殿,至今文斗还存留“皇木坳”地名。随着皇商、民商的往来贸易,文斗产生了大量的山林权属买卖转让和佃山造林以及山林管理的契约文书,就是当今所称的“锦屏文书”。
实践队在走访中了解到,文斗民间存藏的锦屏文书约3万份,是远近闻名的“锦屏文书之乡”,在其“诚信、和谐、生态、法治”精神内涵的滋养教化下,孕育出30多种、700多株金丝楠木、红豆杉、榉木等古大珍稀树种,它们郁郁葱葱地散落在凤尾坡上的九冲十一岭。
此次调研让实践队深切体会到锦屏县在木本农业与生态保护融合方面的独特探索和显著成效。队员们认识到,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农业模式,不仅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更为后代留存了宝贵的生态财富。经过几天的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实践队对锦屏县如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同时也对“锦屏文书”所蕴含的契约精神与现代林业管理之间的关联产生了浓厚兴趣。
文字:唐信莎
图片:锦书哲驿·锦木年华实践队
一审:晏梦勋
二审:郭晓林
三审: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