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庙文化先民的伟大贡献——贵州大学“文科讲坛”第46期
暨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九十六讲)成功开讲
2025年9月13日下午,贵州大学“文科讲坛”第46期暨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九十六讲于贵州大学思贤楼208会议室成功开讲。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贺刚研究员应邀主讲,题目为《高庙文化先民的伟大贡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周必素研究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曹波研究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乌江文化研究院院长翁泽坤研究员、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刘锋教授、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梅其君教授、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秘书、办公室主任、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吴小花副教授等参加本次讲座。讲座由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张连顺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贺刚研究员指出,高庙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填补了湘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建立本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与年代序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贺刚研究员依次从高庙文化的发现与分布、高庙文化先民的初创和发明、高庙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探索三部分展开介绍。首先,贺刚研究员对高庙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工作作了简要介绍。1985年,高庙遗址在湖南怀化洪江市首次发现,据考古研究测定,高庙文化所处年代为距今7800~6300年。高庙遗址是贝丘遗址,分布面积高达30000余平方米,并且相继出土了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上万件。
其次,贺刚研究员指出,从高庙文化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高庙先民的生产生活智慧,他们创造了许多理论体系,其中代表性的有天圆地方宇宙观、远古神系和祭祀系统、以及艺术构图法则和数理法则等。其中,贺刚研究员向大家集中展示了高庙遗址出土文物上的代表性图像,诸如太阳神图像、凤鸟神图像、狼牙兽面神图像、建木天梯图像等。他指出,高庙文化先民初创的神灵信仰体系,不仅奠定了其在中国早期精神文明中的核心地位,更被后世不同地域的人们所传承,这种神灵信仰体系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此外,贺刚研究员还介绍了高庙文化先民的代表性发明,例如太阳历、白陶与礼器、网罟(石网坠)等,更加凸显出高庙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部分,关于高庙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贺刚研究员依据典籍记载及自身研究对古代中国的文明观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同时对“文明”这一概念做了全新定义。贺刚研究员认为,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复杂化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包括了人们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形式科学,以及物质生产等领域的创造与发展。
最后,贺刚研究员在结语中总结道:高庙文化先民的初创和文明构成了中华早期文明的核心元素,是追溯中华文明根脉的重要物证。
演讲结束后,各位嘉宾以及学院师生围绕主题积极发言、提问,贺刚研究员依次作了细致解答。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周必素研究员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曹波研究员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乌江文化研究院院长翁泽坤研究员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刘锋教授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梅其君教授
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秘书、办公室主任、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吴小花副教授
张连顺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他认为,高庙文化是对传世文献所说伏羲—神农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考古学证明,又因其年代较早,文化理性体系深邃,将对中国逻辑起源研究有极大的启示。最后,与会师生对贺刚研究员的到来再次表达了感谢。
讲座结束后,各位嘉宾、学院师生与贺刚研究员在思贤楼前合影留念。
图文:李洪丽
一审:张连顺
二审:郭晓林
三审: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