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多省哲学学会学术论坛暨“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和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 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开幕

所在栏目:新闻动态作者: 发布者:聂陈睿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0

第四届多省哲学学会学术论坛暨“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和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开幕


2025920日上午,第四届多省哲学学会学术论坛暨“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和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开幕。本次论坛由贵州大学与贵州省哲学学会共同主办,黑龙江、福建、河南、重庆、山西、四川、内蒙古等七省哲学学会协办,来自全国八省哲学学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与突出特性进行深入哲学探讨。

开幕式由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郭晓林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出席论坛的嘉宾,并对各位与会同仁表示热烈欢迎。

贵州大学副校长、贵州省哲学学会会长陈艳波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贵州大学及贵州省哲学学会,对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对各位同仁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贵州大学哲学学科、贵州省哲学学会表示衷心感谢!在简要介绍贵州省哲学学会与贵州大学近年来的发展后,他分享了对本届大会主题的理解,他认为,当前正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关键阶段,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次论坛聚焦“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和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不仅有助于揭示中华文明“旧邦新命”的内在逻辑,更能为“结合”提供学理支撑。

作为第届多省哲学学会学术论坛的主办方,四川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雷勇教授代表多省哲学学会致辞。他分享了四川省哲学学会的发展概况,介绍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在哲学领域的特色研究方向,并以“三星堆文明的宇宙观”“李冰治水的道法自然智慧”为例,强调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哲学研究提供的丰富土壤。同时,雷勇教授发出诚挚邀请,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明年齐聚成都,继续推动多省哲学学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与会人员进行合影留念。

论坛进入主旨演讲环节。该环节由贵州省哲学学会副会长、《贵州社会科学》执行主编黄旭东主持

贵州省哲学学会特别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原副理事长徐圻教授以《谈谈“活法”》为题,从李银河对人生意义的阐释、旅行者1号拍摄的“地球淡蓝小点”切入,探讨了“活法”的多元性与精神价值的重要性。他指出,人类文明的本质是“反自然”的创造性实践,既要承认趋利避害的本能,更要追求超越物质的精神使命,在利益与道义的平衡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黑龙江省哲学学会总支书记、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昕桐教授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述: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中“人的本质对象化”命题的继承;二是对列宁、毛泽东文化思想中“民族性与阶级性”的发展,通过“第二个结合”实现辩证统一;三是对西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超越,在批判工具理性的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陈敬坤教授以《形而上学泛心论与经验泛心论》为题,分析了当前心灵哲学领域的热点议题。他指出,形而上学泛心论将意识视为宇宙基本属性,却面临“微观意识阐释”与“组合问题”两大困境而经验泛心论虽试图通过“信息整合理论”等路径贴近科学,但现有版本仍难以满足经验验证标准,未来需在“微观意识指征”与“组合方式可理解性”上进一步突破。

福建省哲学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围绕《深层文明对话的予境不可错论出路》展开论述,深入阐释了其对文明交流互鉴知识论基础的理解。他认为,文明对话的核心障碍在于“绝对不可错论”的排他性与“可错论”的相对主义困境,而“予境不可错论”既承认知识的语境局限性,又强调语境间的不平等性,为不同文明在坚守自身核心价值的同时实现互鉴提供了学理方案。

四川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雷勇教授以《中西哲学对话中的特质重估》为题,反思了传统中西哲学比较中的“对立标签化”倾向。他提出,应突破“天人合一vs主客二分”“理性vs直觉”等刻板认知,在动态对话中重估双方特质西方哲学需发掘生态思想、中国哲学需发展认知理性,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创造性互鉴。

河南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梁周敏教授聚焦《“两个结合”——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探索历程。他指出,“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落地问题”,“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夯实了文化主体性根基,二者共同推动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的跨越,为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路径。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盛立民教授以《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唯物史观意蕴》为题,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概括为“六论”:基于实践的时代语境的文化生存论、强调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文化价值论、体现“两个结合”的文脉延续的文化传承论、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文化主体论、关乎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文化安全论、以及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创新论,并系统阐述了它们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契合。

重庆市哲学学会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文学平教授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分布论》,探讨了“意识在宇宙中的分布”这一基础命题。他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当代自然科学研究,反驳了“动物无意识”的传统观点,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承认动物具有“低级意识”,而意识的区分应基于“反应能力”与“理性水平”,为理解人与自然的意识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下午,三个分论坛同步开展。分论坛一由李昕桐、陈敬坤召集,学者围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两个结合”的哲学意蕴等议题发言,探讨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生成逻辑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分论坛二在曹剑波、雷勇召集下,聚焦人工智能伦理、数字永生风险等前沿话题,反思技术具身化与劳动新形态的本质;分论坛三由梁周敏、文学平召集,剖析美德伦理学数字重塑、中华文明和合宇宙观等,挖掘传统思想当代价值。各论坛设发言与集中讨论环节,观点碰撞频繁。

此次学术研讨既深化了学术交流,更凝聚起推动哲学研究与文明阐释的联合力量,为哲学领域发展注入协同动能。


文字:姜美宇

图片:周加利

一审:祝浩涵

二审:郭晓林

三审: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