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忒修斯之船”中的同一性密码 ——贵州大学“文科讲坛”第53期 暨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九十八讲)成功开讲

所在栏目:新闻排行榜【带图】作者: 发布者:聂陈睿发布时间:2025-10-14浏览次数:10

解析“忒修斯之船”中的同一性密码

——贵州大学“文科讲坛”第53

暨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九十讲)成功开讲

20251011日下午,贵州大学“文科讲坛”第53期暨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九十讲于贵州大学思贤楼208会议室成功开讲。中国逻辑学会逻辑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叶涛教授作了以《忒修斯之船的逻辑与哲学》为题的讲座。讲座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任、贵州大学佛教量论因明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张连顺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叶涛教授以“一艘不断更换部件的船是否还是原来的船”这一核心问题切入,引出“忒修斯之船”悖论的古老渊源。他表示,这个由普鲁塔克提出、经霍布斯延伸的哲学命题,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思想实验,更与个体身份认知、事物本质界定等现实议题紧密相关,为现场听众搭建了进入哲学思考的桥梁。

随后,刘叶涛教授围绕悖论展开系统阐释。他首先梳理了“忒修斯之船”的核心谜题:雅典人为纪念忒修斯功绩留存的战船,在百年间因部件腐朽被逐一替换,当所有原部件均被换新,甚至有人用旧部件重组新船时,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结合自身深耕的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领域,刘教授明确指出,该悖论看似与连锁悖论推理形式相似,实则核心是个体事物同一性的判定问题,根源在于人们将“部分同一”与“整体同一”不当并置。康德被视为理念论者,其哲学体系旨在重振理念在哲学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在解析问题出路时,刘叶涛教授提出,需精准区分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功能边界。他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为参照,强调事物同一性并非单一由质料因(构成材料)决定,形式因(设计结构)与目的因(纪念功能)同样关键;同时结合时空连续性与结构稳定性视角,指出持续承载纪念功能、保持历史轨迹连贯的船只,即便更换部件仍具有同一性,而用旧部件重组的船只因缺乏时空连续性,本质上是新的存在。

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人体新陈代谢与身份延续”“企业更迭中的同一性认定”等延伸问题踊跃提问。刘叶涛教授以“集合论中元素变化与集合定义的关系”作喻,结合生活实例逐一回应,强调同一性是动态过程,需在具体语境中综合判断。张连顺教授在总结时表示,刘教授的解读既立足严谨的逻辑分析,又兼具现实观照,为大家理解“变化中的不变性”提供了重要哲学视角。

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经典哲学悖论的认知,更启发了对自我身份、事物本质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展现了哲学跨越千年的思想魅力与现实价值。

最后,张连顺教授做了总结,并对刘叶涛教授的精彩演讲表达了衷心感谢!讲座结束后,学院师生与刘叶涛教授在思贤楼前合影留念。

:马启红

一审:张连顺

二审:韩  艳

三审: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