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井,寻迹百坊——贵州大学哲学学院“百坊寻遗·龙井筑梦”实践队赴龙井村开展实践活动

所在栏目:新闻动态作者: 发布者:聂陈睿发布时间:2025-10-23浏览次数:10

走进龙井,寻迹百坊——贵州大学哲学学院“百坊寻遗·龙井筑梦”实践队赴龙井村开展实践活动

2025715日,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博士村长”“百坊寻遗·龙井筑梦”实践队一行10人,走进贵阳市龙井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深入探访龙井村这一布依族古村落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发展路径,如何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村民致富的源泉,又如何面对乡村振兴发展中的瓶颈与挑战。

一、初入龙井:从“走出去”到“留下来”的转变

实践队采访龙井村村民

实践队采访龙井村民宿经营者

刚刚抵达龙井村,队员们便开始走访当地的村民和民宿经营者。在与他们的对话中,实践队了解到,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以来,龙井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长期居住于此的村民感慨道:“现在年轻人不用再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民宿经营者们也纷纷表示,村里的旅游产业正在逐步成型,茶坊、酒坊、染坊、银坊等特色工坊吸引了部分游客,但客流量依然不稳定,“宣传不够,产品走不出去”成为他们共同的困扰。

这一天的走访,让队员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政策在基层的落地成效——村民安居乐业,青年回流就业,但也看到了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如何让龙井村走出“深闺”,被更多人看见?

二、“百坊”绘新卷:龙井村乡村振兴的业态实践

716日上午,实践队与龙井村驻村干部刘思语展开深度访谈。刘思语详细介绍了龙井村“一村百坊”的发展蓝图。她解释道,“‘百坊’并非实指一百家工坊,而是对村内多样化工坊的象征性概括,涵盖非遗工坊、食坊、宿坊等三大类型。”目前,龙井村已形成以刺梨酒坊、蜡染坊、香坊、银坊等为代表的非遗工坊20余家,食坊20家,宿坊30余家,初步构建起“文化+产业+旅游”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实践队采访龙井村驻村干部刘思语

在谈到商业化与文化传承的平衡时,刘思语强调:“商业化不是文化的对立面,而是文化活化的必经之路。”她举例说,村里根据布依族神话编排的舞台剧《百越龙女》,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也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百越龙女》舞台剧项目的成功落地形成了完整的价值链:游客观看演出、购买文创、体验酿酒、品尝特色美食,每个环节都在强化文化认同的同时产生经济价值。

三、破局之路:龙井村发展中的管理困境与流量突围

在发展成绩背后,刘思语指出正在面临的挑战。“目前,我们的困境在于,龙井村既不是标准景区,也没有专业的景区管理公司,但却要承担景区的管理职能。”在龙井村,游客期待五星级的服务,但村级组织只能提供基础保障;传统村落格局难以适应现代旅游需求,但又不能大拆大建;村民既要保持淳朴民风,又要学会市场化运营。为此,村里制定了诸多方针,比如成立了由老党员、返乡青年组成的“物业管理队”,负责卫生与环境维护;派人学习先进的景区管理经验,积极推动龙井村的市场化运营。

实践队员向刘思语提问 

刘思语为实践队解答问题


除此之外,她也坦言,宣传力度不足、流量引入困难是目前最大的发展瓶颈。“我们有深度的文化,但缺乏广度的传播;有优质的产品,但缺少有效的营销渠道。”她列举了一系列尝试:与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广、邀请网红探店、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但效果都有限。她向实践队指出:“这正是我们需要高校团队帮助的地方。你们懂网络、懂年轻人、懂内容创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最佳结合点。”

整个访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刘思语用她的智慧和坦诚,为实践队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立体图景——这里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有困境与突破的交替。离开会议室时,实践队员们不约而同地感到:龙井村的“百坊”蓝图,正在这些基层干部的手中,一锤一凿地变为现实。

实践队与龙井村村长龙德国在村委会门前合影

四、走进工坊:非遗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

实践期间,队员们实地走访了多个代表性工坊,感受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实践。

       实践队参观龙井村酒坊  实践队参观“百越布依”非遗蜡染坊


在刺梨酒坊,龙德国村长亲自为队员们讲解刺梨酒的酿制工艺与文化渊源。作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梨酒不仅是龙井村的特色产品,更是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百越布依”非遗蜡染坊,染娘们手中的蓝白布料,讲述着布依族悠久的文化记忆。一位染娘告诉队员,蜡染坊的开办不仅让她实现了“顾家与增收两不误”,也让更多年轻人重新认识并爱上了这门传统手艺。


实践队采访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谨


 实践队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谨在银坊门前合影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银坊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谨的对话。作为家族中首位打破“传男不传女”传统的女银匠,张谨用二十年时间,将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发展为带动370余名学员就业的共富产业。她从青岩古镇的一家小银店起步,如今作品远销海外,成为“中国工匠温度”的传递者。

然而,张谨也道出了非遗传承的普遍困境:手工技艺难以对抗机器量产,青年传承断层,宣传仍局限在小众圈层。她呼吁与高校合作,建立“纹样数字库”,开设非遗选修课,让银饰成为“可佩戴的贵州故事”。

实践队参观龙井村“千年古槐树”

实践队参观龙井村“百年古井”


除了工坊,实践队还探访了龙井村的“千年古槐树”与“百年龙井”。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不仅是村落历史的见证,也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龙井村之名源于古井,井水清澈充沛,成为酿酒、制豆腐等工艺的上佳原料,也为村庄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五、从“百坊”到“百方”,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

实践队在龙井村合影


龙井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一条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骨、以人才为血的发展路径。通过“一村百坊”的打造,龙井村不仅留住了人,更留住了文化。然而,正如村民、干部、传承人反复提及的——“宣传不足”“流量不够”“走不出去”,仍是龙井村乃至许多传统文化村落面临的共性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深藏于山的文化瑰宝被更多人看见?如何让非遗不仅仅是“遗产”,而是“活产”?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龙井村的实践,不仅是一次对社会基层的深入观察,更是一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象化理解。在这里,我们看到政策如何落地、文化如何传承、产业如何融合、村民如何受益——也看到,一条真正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需要的不仅是资金与政策,更是对文化的尊重、对人才的培育、对流量的善用。从“破戒”女银匠张谨,到返乡开民宿的青年党员,从酿制刺梨酒的老匠人,到染布绣花的布依娘——他们用双手编织的,不仅是银丝与蓝布,更是一个村庄的梦想与未来。而这一切,正等待着被更多人看见。



图片:刘沁、陶彦汝

文字:陶彦汝、杨成元、颜璐、胡运鑫

一审:晏梦勋

二审:龚晓康

三审: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