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哲学学院“百坊寻遗·龙井筑梦”实践队专访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谨:银锤声里的传承革命与共富之路

所在栏目:新闻动态作者: 发布者:聂陈睿发布时间:2025-10-23浏览次数:10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百坊寻遗·龙井筑梦”实践队专访省级

非遗传承人张谨:银锤声里的传承革命与共富之路

2025715日,贵州大学“博士村长”“百坊寻遗·龙井筑梦”实践队,走进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龙井村,一个因千年古井得名的布依族村寨,如今正以“一村百坊”的崭新面貌吸引着外界的目光。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静默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活态传承;乡村振兴也不是遥远的政策名词,而是村民口中“不用再外出打工”的真切改变。

然而,发展与挑战并存。在走访中,实践队发现,尽管龙井村的非遗工坊初具规模、民宿产业逐步成型,但“客流量不足”“宣传力度不够”仍是村民与经营者反复提及的痛点。如何让深藏山间的文化瑰宝被更多人看见?如何让手艺人的坚守获得市场的回响?带着这些问题,实践队推开了龙井村非遗银坊的木门,聆听了一位女银匠如何用一把银锤,敲开千年禁忌,也敲出一条文化共富之路的故事。

实践队采访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谨

在龙井村非遗银坊的一角,省级非遗传承人、银饰艺术大师、贵州省五一劳动模范张谨坐在工作台前,手中的银锤起落之间,一条比发丝更细的银丝逐渐编结成象征“家灯长明”的花灯纹样。她是贵州银匠行业首位女性传承人,也是家族千年戒律的“破局者”。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手艺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关于传承、性别、责任与乡村未来的叙事诗。

 “银匠技艺历来传男不传女,我是家族中第一个打破这规矩的女性。”张谨出生于黔东南黄平县一个银匠世家,从小躲在长辈身边偷学技艺,却总被轰走。“我总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或是重男轻女。”她回忆道。80年代,成绩优异的她考入师范学校,和那时大多数的师范生一样,毕业后她前往一所偏远乡村小学执教。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2年。一次家访,她推开一扇破旧的木门,看见佝偻的老人、微光下缝补的衣裳,听见留守儿童讲述“绿皮火车”的梦想——那是父母过年回家唯一乘坐的交通工具。“那一刻我明白了,学校少一个老师问题不大,但如果我们这门技艺没人传承,就真的断了。”她收集孩子们的画作,辞职回乡,试图说服父亲。那天晚上,父亲“砰”地关上门,消失在夜幕中。直到次日傍晚,她拿出那些画,讲述村寨空巢的现状,父亲终于打开尘封多年的工具柜,锈迹斑斑的工具见证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传承革命。


张谨正在制作银饰

2008年,张谨在青岩古镇开出第一家银匠铺。一年后,她纯利润达8万元。“我要证明女性靠这门手艺也能养活更多人!”她第一时间返乡动员。弟弟成为她的首位学徒,几年后建起四合院新居,成为村民眼中的“致富样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她以“党员+非遗”模式开展系统性帮扶:免费培训为低收入群体、返乡农民工、建档立卡户提供零费用教学;订单回收让留守妇女按色板制作苗绣,由她统一收购销售;产业链赋能融合苗绣与苏绣、粤绣,开发银饰+软装跨界产品。

十余年来,她累计培训370余名学员,帮助数百家庭实现“顾家与增收两不误”。“我们不只是教手艺,更是给他们一个留在故乡的理由。”



张谨向实践队员介绍银饰作品《银凤冠》


张谨向实践队员介绍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张谨向实践队员讲解錾刻、掐丝工艺


   张谨制作的刺绣作品



尽管张谨的定制银饰单件售价可达3000元以上——如海外定制的唐朝婚嫁系列——但机器制作的银饰冲击仍在加剧。“沿海批量浇筑的银饰像义乌小商品,而手工拉丝需数十年功底。”她拿起一件银丝编织的甲秀楼模型:“模具做的纹路模糊,手工拉的每根丝都清晰——这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的温度。”更让她忧心的是青年传承断层。“男性学徒对精细编织兴趣弱,女性又因传统观念却步。”她指出,非遗宣传仍局限在小众圈层,“需要让大众理解:手工银饰不是工艺品,是能陪伴一生的文化载体。”

张谨向实践队员讲述甲秀楼银饰背后的故事



在她的工作室里,每一件银饰都是一个故事。那对即将寄往日本的耳饰,承载着一位复旦大学教授对女儿的祝福——“她要嫁到日本,但希望婚礼以中国唐朝的形式呈现。”张谨特意设计了花灯纹样,象征“家灯长明”;甲秀楼模型则代表着“家的意象”。“我们要把中国最核心的传统首饰,把那些在任何时代都不淘汰的精神文明,赋予在这些载体上,传到国外去。”

面对传承困境,张谨正积极推动与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她希望建立“纹样数字库”,为传统技艺留存数字基因;开设“非遗传承选修课”,让学生参与文创设计;推动银饰与红色文化、建筑文化融合,开发“可佩戴的贵州故事”。“我从留守儿童的画作中读懂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现在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人点亮非遗传承的希望之光。”

从被父亲拒之门外的女孩,到370名学徒的引路人,张谨用二十年将银锤声锻造成共富钟声。她是省级劳模,是“法律明白人”,是党员,更是一个始终记得“为什么出发”的手艺人。“我们不仅是在做银饰,更是在做‘有家有爱’的传递者。”她轻抚着一件即将完成的花灯银饰,眼神坚定:“中国工匠赋予作品的温度,应当成为世界读懂东方文明的重要窗口。”在她手中,银丝不仅编织花灯与楼阁,更编织着非遗薪火相传的未来——“技艺的灵魂,永远在于赋予它温度的人。”而这温度,正从龙井村出发,穿过山峦,越过海洋,在一个个“家”的故事里,找到永恒的归处。

实践队与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谨在银坊门前合影

三天的龙井之行,实践队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落的振兴图景,更是一种发展的可能——乡村振兴,可以是既有炊烟袅袅,也有机器轰鸣;既有古老技艺的传承,也有现代理念的融合。张谨的故事,是龙井村“一村百坊”战略的缩影,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寻找自身位置的写照。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但在龙井村,我们看到了方向——那里有技艺的温度,有文化的深度,更有人情的厚度。而这,正是中国乡村最动人的未来。


图片:刘沁

文字:陶彦汝、杨成元

一审:晏梦勋

二审:龚晓康

三审: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