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易学与意学
——贵州大学“文科讲坛”第59期暨哲学学院
“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一百零三讲)成功开讲
2025年11月1日下午,贵州大学“文科讲坛”第59期暨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一百零三讲于贵州大学东校区人文楼217会议室成功开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担任主讲人,讲座主题为《阳明学、易学与意学》。讲座由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邓国元教授主持。

“阳明之学问气象,可谓悟于《易》亦终于《易》,其一生传道说法,单以心学、理学范畴解析,常有难晓处,若以易道观之,则浑然一体,圆融无碍。”温海明教授基于易学对阳明哲学作解析,建构“心天之意”的“意学”,以求破解中国哲学百年来的时代困境,在推动中国哲学国际化传播与认可的同时,揭示阳明学的一般性、普遍性哲学中意义。
在具体讲述中,温海明教授首先基于阳明所作的《玩易窝记》,指出“易学”在阳明心学形成建构中的主导性意义与地位。温教授指出,宋明理学、阳明学不是“佛化的中国哲学”,而是“化佛的中国哲学”。以“化佛的中国哲学”为参照,温海明教授强调中国阐释学不是西方阐释学化的中国学说,而是化西方阐释学的中国学说。具体到阳明心学上,温教授以钱穆先生《阳明学述要》中的论述及观点为依据,指出所以解读阳明心学的方法论不在于文字训诂、条分缕析,而要抓住心学的大本大源,而阳明心学的大本大源核心在于以体悟、体证为特质的易学。同时,在阳明心学现代化的进程及背景下,温教授进一步指出从易学到意学,基于阳明心学的意学就成为当下诠释、发展阳明学的大本大源问题与理论。
在具体讲述与论证中,温教授紧扣阳明自身文献、文本,结合陈来、杨国荣等学者的研究及观点,指出“意”之于阳明心学,具有关键性、本质性的内容性意义,阳明心学可以理解为意学、意哲学,可以把以“心”为本的阳明学转化为以“意”为本的哲学思想理论。在对阳明学所蕴含的意哲学的诠释与建构中,温教授不仅对于意学之于阳明学本身的意义作出深刻的阐释,更指出在范畴上相对于“心”而言,“意”及蕴含的意识、意向等理论更具有哲学传播、理解与对话的优势。就结论来说,在温教授理解、诠释中,意学可谓是揭示阳明心学在理论思想上的特质,进一步发展阳明学的重要维度和内容。
温教授运用张祥龙先生“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的观点与资源,在与佛教,尤其是唯识学的对比中,论述和阐释阳明学中意学的特殊性与积极意义,强调基于阳明致良知宗旨所蕴含的意学,表现出积极、主动之学的理论特征,阳明学视野下的意学是一种彰显能动造化,心物一元的思想体系。

在涉及心天之意的意学的内容性维度上,温教授温教授从“生生之论”、“诚意之意”、“圣人之意”、“亲情之意”、“时间之意”、“天渊之意”、“知行合意”等方面对阳明心学中的意学作了多维度的论证与阐释,呈现阳明意学的丰富思想面向,同时也对阳明意学作了丰富、严谨的论证。
讲座中,温教授还对阳明学中的心天意学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作了详尽讲述。温海明教授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生活时代及思想为参照背景,指出文明互鉴中的经典诠释是经学面对西方的现代命运,认为意本论是活泼的、灵动的、展开的、开放的、时刻开显的、动态生成的,而不是一个没有门(道)的固若金汤的城池,以意为本的意学在方法论是开放的、生成性的、构成性的,可以超越学界很多学者对“以西化中”的批评。
温教授特征指出,意学以心物一体为开端,以意的动词或动态性为根基,以“是”为探讨中心,强调本意的呈露、澄明、开显,需要通过时机化来理解时间观,意本方法论也强调是人的意会使得存在得以“存在起来”。温教授总结强调,意学所指向的阐释学方法论不仅可以解读阳明心学,还可以说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意识面向,致力于开显出新的中国哲学方法论。

主讲结束后,现场同学围绕讲座的主题与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与温教授作了讨论性互动,现场气氛活跃,彰显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讲座结束后,邓国元教授分享自己参与讲座的收获和体会,指出温教授的讲座在内容上涉及对阳明学的创造性理解与诠释,传统中国哲学的现代转换,中国哲学国际化传播,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等方面的丰富议题。邓教授最后特别指出,温教授的讲座及涉及的内容,彰显其专注、纯粹、明确的哲学品格,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与学术研究,还是更深层的哲学理论建构来说,皆具体导向性的意义,而这也是温教授本次讲座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迪。
图文:张 佳
一审:邓国元
二审:梅其君
三审:黄 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