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 爱智慧 开启人生新未来” 2025年新生系列讲座(第二讲)

所在栏目:新闻动态作者: 发布者:聂陈睿发布时间:2025-11-06浏览次数:10

学哲学 爱智慧 开启人生新未来”

2025年新生系列讲座(第二讲)


202511319:30,为启迪思想,稳定专业思想,帮助新生理解哲学的价值,并介绍伦理学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我院在贵州大学南校区致知楼114举办了“学哲学 爱智慧 开启人生新未来”2025年新生系列讲座第二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主持工作)郭晓林副教授,讲座班主任陈漠老师主持。2025级新生认真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郭晓林老师阐述了举办讲座的目的,并系统梳理了哲学八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由此引入本次讲座的核心——伦理学。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行动”,行动可分为一般行动和道德相关行动,前者主要分布在生活领域,后者则强调规则意识与社会秩序。

接着,郭晓林老师通过“立规矩”巧妙引出了规范伦理学,并重点介绍了其中三种代表性观点:美德伦理学,义务论以及后果论。对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他点明其强调“幸福”和“德性”的特点,并和同学们积极探讨高中与大学管理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大学教育在实现有意义生活中的作用。除此之外,郭晓林老师借用亚里士多德“活得好,行好”提出行动的基本原则为“中庸”。

然后,郭晓林老师解释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他区分了个人准则与道德原则,通过“借钱”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道德行为应具备可普遍化的规范性,并强调了义务论的现实意义:辨别生活中的行为是否有着“出自义务”的纯粹动机。紧接着,郭晓林老师提出了后果论它追求“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评判标准是“苦乐原则”,即增加快乐减少痛苦

随后,郭晓林老师指出,这些理论虽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寻求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为行动提供理论依据。然而,在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时这三种传统伦理学仍存在一定局限。在此基础上,应用伦理学产生了,它通过公共讨论形成道德共识,将理论落地,解决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伦理问题,体现哲学“接地气”的一面。


接着,郭晓林老师与同学们展开讨论。他介绍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并寄语新生珍惜大学时光,把握成长机会,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判断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积极承担时代与民族,国家与社会的责任。

最后,陈漠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他提到哲学是对心灵的启迪,强调哲学作为基础学科对我们未来学习工作的重要作用鼓励同学们放下偏见积极思考

整场讲座内容深入浅出,逻辑清晰,不仅使同学们初步了解伦理学的基本框架,也激发了大家对哲学学习的兴趣,为未来深入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础。

文字:杨天娇

图片:邹甜甜

一审:晏梦勋

二审:梅其君

三审:黄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