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东西哲思 探寻世界视域” 京都学派与胡塞尔现象学 ——贵州大学“文科讲坛”2025年第57期暨哲学学院 “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一百零四讲成功开讲

所在栏目:新闻动态作者: 发布者:聂陈睿发布时间:2025-11-17浏览次数:10

 “跨越东西哲思 探寻世界视域”

京都学派与胡塞尔现象学

 ——贵州大学“文科讲坛”2025年第57期暨哲学学院 “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一百零四讲成功开讲


20251114日下午15:30,贵州大学“文科讲坛”2025年第57期暨哲学学院“国慧”哲学之光系列讲座第一百零四讲在东校区人文楼217举办。中山大学哲学系廖钦彬教授应邀主讲,主题为“京都学派与胡塞尔现象学”。讲座由贵州大学哲学学院侯乃祯副教授主持,师生现场参与并互动交流。

廖钦彬教授为日本筑波大学哲学思想专攻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他兼任田边元纪念哲学会求真会会长等多项学术职务,深耕日本哲学、东亚哲学与比较哲学领域,著译丰硕,学术视野横跨两岸及日本学界,为讲座提供了深厚的学理支撑与多元视角。

廖钦彬教授围绕京都学派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关联展开深度阐释。他首先梳理了山内得立、田边元等京都学派学者赴胡塞尔门下“思想朝圣”的学术脉络,揭示了他们同时与海德格尔保持思想交流的学术背景。

讲座聚焦西田几多郎、田边元、务台理作等核心人物的胡塞尔解读与批判。西田几多郎在著作中将胡塞尔划入理性主义阵营,构建“空→绝对自由意志→自觉”的思想脉络;田边元提出胡塞尔现象学融合科学哲学与生命哲学两大潮流,预示其向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务台理作则通过《现象学中的超越论问题》等著作,批判胡塞尔现象学延续十九世纪理性主义,忽视历史性与生命根本危机,提出“超越之超越”的核心观点。

此外,廖教授深入探讨“从东西方哲学走向世界哲学”的核心命题。他指出,世界哲学建构需突破西方中心框架,摒弃将多元哲学纳入“实有容器”的固化模式,借鉴西田几多郎“空无的容器”理念,让不同文化脉络的哲学思想自然存续、平等对话。他以越南哲学对笛卡尔、柏格森思想的本土化诠释为例,强调应从东亚文化土壤出发,关注哲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结,打破学科壁垒与地域边界,让哲学回归“关切生命、指导实践”的本质。

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世界哲学建构、超越概念的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提问,廖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逐一回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侯乃祯副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高度评价廖钦彬教授的分享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为跨文化哲学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


图文:李宏宏

一审:侯乃祯

二审:梅其君

三审:黄  梅